道德经第一章

2/16/2022 道德经

# 第一章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 无名天地之始。有名万物之母。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。常有欲以观其徼。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“道”可以“道”,不是[通用的,一般理解的]道。 名字可以[“名字”,命名,起到抽象的作用],但不是[通用的,一般理解的,总能成立的] 的名字。 无_(这个名字)标识天地的开始。 有(这个名字)_标识所有东西的[母亲,母体,生出它们来的那个对象] 所以,在世界上, (表现出) “无”,以便体现“妙”。 “妙”取“神奇的东西”,“妙哉,妙 哉”中那个妙等含义,表现为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个东西。(道产生名,如果没有无,你根本 就不会看到你所关心的东西,所以,无是我们注意到“有”东西的原因,它是引起“注意”的 原因),我们忽略了“其他”东西,凸显了“有” 在世界上,体现出“有”,以便看到它的边界。 无让我们看到有,有让我们看到“有到哪里 ”,也就是我们注意的那个对象的范围。这个概念更深刻的含义是,我们看到的总是有的一 个特例,而我们构成名的时候,总是补充其他的可能性,所以,有这个名,不仅是一个特 例,还包括所有其他例子共同填充进来的情形,最终构成整个名的集合,这就是“徼”。

这两者_(有和无)_同出,而,不同名。都称为“玄”。

玄上又_(加)玄,(是最终)_看到所有“妙”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(开始的 地方,进入的地方,进门的地方)。

[阅读引导]

正如在前言中我们提到的那样,这里的道,是一个我们无法解释的概念。它是老子抽象出 来用来表示引起我们定出名字的那个“东西”。我们没法给它命名,因为它是“名字”这个集 合之外的东西。所以,强叫一个名字,就是“道”。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出生的时候脑子是没 有任何概念性的东西的,对婴儿来说,这个“世界”不存在,无。所以,无是天地之始。然 后我们感受到饿,感受到光,感受到食物。这些东西输入到我们的大脑中,大脑开始给相同 的特征进行归类,这时“名”(概念),就出现了(是的,“名”甚至不需要是某种特定的语 言或者文字)。这些名会互相构成关系,这些关系又成为一个名,这样一路叠加过去,我 们就有了我们眼中的整个世界。实际上,名只是把道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,分成了符合特 征的部分,和不符合特征的部分。我们觉得符合特征的东西存在,有;而不符合特征的东 西不存在,无。其实它们两者都存在,都是道的一部分。所以,从信息的角度来说,我们 其实不关心有和无集合内的东西,我们只关系分界线在哪里。所以这里有必要再创建一个 名来代表这个分界线,这里就用了“玄”的概念。如果用10表示整个道的某个切面,3就把这 个切面分成了1,2,3和4,5,...,10两个部分,那么3代表前面的部分,还是后面的部分 其实无所谓,从记录这个信息的角度,有其中一边,就知道另一边。所以两者同出而异名。

对于一个全集,我们切走不关心的部分,目的是突出想观察(或者讨论)的部分,这部分 是引起我们的兴趣的部分,所以,无体现了妙。而我们在乎了有,是要看到我们关心的整 个范围,这就是徼。我们关心它的集合本身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。

整个我们眼中的世界,其实是玄们的互相交缠,划分出来的更多的集合而已。 这里的道是最高抽象,无法定义。它是名之外的集合。我们出生之后,开始给对感受到的 相同特征的 进行归类,这是名。实际上,名只是把道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,分成了符合特 征的部分,和不符合特征的部分。这便是有和无。从信息的角度来说,我们并不需要关心有和无集合内的东西,只需要关注分界线。分界线就为玄。知道一边就能知道另一边。无体现了妙。通过无让我们关注有。我们在乎了有,是要我们注意有这个集合,便是徼。

参考:Kenneth-Lee